赵向阳
编者按/随着行业发展和消费趋势变迁,零售业态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纵观零售业发展历程,欧美零售企业以大卖场的形式纵横中国零售业市场十多年,如今大卖场业态衰落,便利店开始崛起,以全家、7-11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业态或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制高点。
在大卖场频频关店、百货业普遍凋零的行业背景下,便利店,这个一度在中国市场近乎衰落的业态却呈现出意外的火热态势。《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日本便利店巨头全家便利(Family Mart)计划进入北京,有望在年内开出第一批门店。
“我们非常关注北京市场,目前有几个项目正在与政府部门对接。”全家便利发展与加盟负责人李建鹏告诉记者。
而在2013年8月,日本第二大便利店系统罗森便利已经入驻北京。至此,7-11、罗森、全家三大日系便利店巨头齐聚北京,再加上本土的好邻居、快客、物美等品牌,一场便利店的战争已经开打。
老大PK老二
就中国市场而言,便利店冠军和亚军的距离并没有拉开,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日资企业做事向来谨慎。以全家便利为例,先是在上海进行试水,然后复制到便利店市场较为成熟的成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然而却在实体零售堪忧的行业环境下挥军北上,并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其章法颇耐人寻味。
嗅觉到市场微妙变化的并非只有日资企业。不久前,深圳百货巨头天虹商场也宣布进军便利店行业,首批门店预计今年6月份开出。在零售巨头布局便利店业态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线上线下大融合的趋势下,便利店成了互联网企业寻求O2O落地的“香饽饽”。不久前,京东商城[微博]与全国15座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开展O2O合作。
与大卖场业态相比,便利店具有客单价高、抗租金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以及客户黏合度高等特点,在实体零售行业并不景气的时代,便利店未来或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制高点。
据李建鹏介绍,全家在北京开店将复制在成都的模式,首先开出一批门店,以直营店进行市场探索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模式成熟之后将发展加盟业务。不过,对于首批门店的位置和开店时间表,李建鹏并未透露详细情况。
全家便利选择此时进入北京市场,要面对的是老对手7-11,后者已经在北京探索出成熟的模式。“北京7-11是7-11全球门店中单店销售额最高的。”7-11母公司日本伊藤洋华堂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没有短兵相接,双方的“暗战”已经展开。“就中国市场而言,便利店冠军和亚军的距离并没有拉开,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对于愈演愈烈的便利店战争,成都WOWO便利董事长汤耀华告诉记者。
所谓的“冠亚”之争便是7-11与全家便利的较量。在日本和中国台湾,7-11便利店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明显超过全家便利,两者高下已分,虽然竞争依然激烈,但格局已经明朗。以中国台湾市场为例,数据显示,中国台湾7-11门店数为4951家,全家门店数则不到3000家。而在中国内地市场,2013年7-11便利店数量超过1900家,全家便利门店数为1094家。在两者差距并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一场针对冠军宝座的竞争展开。
同样是日资便利店巨头的罗森便利,1996年进入中国与百联集团合资经营,由于入华8年后业绩一度不佳,日方将其在上海罗森的股权降低至49%,百联集团则持有51%股权。2011年7月21日,日本罗森株式会社增持上海罗森股权尘埃落定,日本罗森增持上海罗森股比至85%,并且大力挖掘中国市场。
就这样,7-11、全家、罗森三大日资便利店巨头共同角逐中国市场,而上海是其首站之地,也是竞争最充分的市场之一。
成都是继上海之后的又一个战场。2011年3月,7-11率先杀入成都街巷,并迅速在一年之内开出了43家。次年6月,全家便利紧跟着进入成都。成都市场竞争之激烈胜于上海。据了解,有3家7-11的对面便是新入川的全家便利。为了应对老对手,在全家开业的当天,邻近的三家7-11门店针对9大类的生鲜食品进行全面促销。
“从未见到7-11如此紧张,可以说现在便利店的大战正式打响,未来在店铺选址、店员招聘方面都将全面竞争。”一位成都零售界人士表示。
一个颇能反映双方竞争激烈的事实是,全家便利店“掌门人”魏应交和魏应行两兄弟甚至专程从台北飞到成都现场“督战”促销。
盒饭对赌香烟
城市便利店应当遵守以下几个标准: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24小时营业,熟食销售占比20%以上,具有社区服务功能等。
便利店的战争并不仅仅在全家与7-11之间展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商业形态复杂的市场,全家和7-11要面对不同形态的本土竞争对手,比如当地的综合超市和社区店,如成都红旗连锁、互惠超市,以及成都本地的便利店WOWO便利甚至是街边的夫妻老婆店。
“便利店在中国是一个很模糊的业态,我们现在专业的叫法为城市便利店。它应当遵守以下几个标准: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24小时营业,熟食销售占比20%以上,具有社区服务功能等。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本土正规的城市便利店很少,但在消费者眼中,小面积的商铺都可以称为便利店。”汤耀华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混杂业态的交替使得便利店竞争更加复杂。比如,正规的外资便利店以熟食为主要的盈利点,而本土的便利店则以香烟为盈利点,两者的竞争成了“盒饭与香烟的对决”。
由于日资便利店注重基础建设、精细规划管理,热食成为他们主要的盈利手段。热食销售比重占到总体销售额的35%~50%,而热食的毛利能达到35%。相比之下,本土便利店的热食比重只占到10%左右,其毛利也没有日资便利店高。
“事实上,本土便利店也做热食,甚至供应商与7-11、全家都是一样的。但消费者觉得外资便利店里面的熟食好吃。其根源在于,首先外资品牌做得好。其次,外资便利店舍得将卖剩下的热食扔掉,而本土便利店考虑到损耗的指标,将剩余的食品冷冻起来第二天再买,最终导致口感上的差距。”一位上海便利店经营者告诉记者。
不过,本土便利店的优势在于香烟的销售。“由于政策限制,外资企业不能经营烟草。因此,本土的烟草成为自己一大优势,销售占比达到了25%~30%。”汤耀华告诉记者。
核心盈利点不同,双方的促销策略也不同。日资便利店促销多围绕热食展开,比如,买盒饭送豆浆之类的套餐比较多,带动销售同时提升毛利,而本土便利店促销都是普通商品的打折。
面对“外来者”入侵,本土便利店也加强在热食方面的投入。2011年5月,成都WOWO也加入盒饭大战,大股东川喜集团投入重金3000万元打造了中央厨房,这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目前每日可生产多达20万份便当,每日生产的包子就多达40000个,为WOWO超过200家便利店提供中餐便当、包子、馒头、关东煮等鲜食产品。
抢占下一个制高点
在互联网深度发展、线上线下交融时代,电商在寻求O2O落地解决方案,而便利店正好符合其要求。
“天虹也决定进军便利店,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董事会还在研究过程中。”天虹商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行业层面,受到电商冲击、成本上涨、消费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实体零售业面临寒冬。外资大卖场频频关店,而传统百货业也面临利润和销售额的双重下滑。在行业凋零的大背景下,诸多零售巨头也将目光瞄准便利店业态。
从零售业态周期来看,任何业态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和消费者购物趋势变化呈现周期型的变迁。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内外资企业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当时,由于我国零售业刚刚开放,消费潜力释放伊始,“大卖场”这个业态成为热点,当时的消费者甚至将逛家乐福等外资卖场视为时髦休闲的一件事情。从此,大卖场迎来近十年的黄金期。
大卖场之后,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提高,百货业也逐步迈入快速发展期,有一段时间,“百货+超市”的复合型业态一度成为行业潮流业态。
2010年之后,受到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大卖场和百货业进入缓慢增长期,尤其是近一两年,在电商冲击下,实体零售商可谓经营惨淡。而此时,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型商业开始大放异彩。
“便利店销售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有很多服务性功能,这些都是电商无法取代的。此外,便利店客单价高,面积小,租金承受力相对强,在未来很有发展潜力。”零售业专家、上海尚益咨询公司总经理胡春才表示,在互联网深度发展、线上线下交融的时代,电商在寻求O2O落地解决方案,而便利店正好符合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