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政策边缘的Uber们
不管是外来者Uber,还是本土的滴滴快的,大多数专车公司角色都颇为微妙:利用共享经济改善出行状况,但迟迟得不到“正名”
赵陈婷
前阵子还热热闹闹地忙着“一键叫船”、“一键叫直升机服务”的Uber最近在中国遇到了麻烦,而且还不止一个。
Uber成都分公司日前被成都市工商、公安、交委等部门联合调查。再往前一点,4月30日,广州市工商、交委与公安三部门也曾联合行动以“涉嫌非法经营”,对Uber广州分公司进行检查。
在这个时间点上,Uber中国方面显然并不想多说。
这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把业务范围扩张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座城市的公司早已习惯了在高速扩张过程中不断遭遇诉讼和麻烦。不同的是,如今相似的一幕从美国、欧盟搬到了中国。
尽管专车业务如今在中国的发展相当迅速,但不管是作为外来者的Uber,还是中国本土极具体量的滴滴快的,大多数专车公司都扮演着一个颇为微妙的角色:利用共享经济改善出行状况,但身份上迟迟得不到“正名”。
政策资本冰火两重天
按照此前公开消息,成都市相关部门虽然证实了Uber成都分公司被成都市工商、公安、交委等部门联合调查,但未告知具体检查事项及目的,只强调是“调查”而非“查封”。
据《新京报》报道,Uber美国总部发言人伊芙琳・泰(EvelynTay)对于成都分公司被查一事发表的回应是:“今天(5月6日)下午,成都市相关部门访问了Uber在当地的办公室。正如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解释,这只是一次例行的检查(aroutinevisit)。这并没有对公司平台造成影响,本公司一直以来都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及密切的配合,尽力解答他们的疑问,请大家放心。”
而在Uber广州事件中,执法部门查封的理由是:未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以及组织不具备运营资质的私人车辆从事经营活动。
广州并不是执法部门第一次对Uber进行查封的城市。公开资料显示,自2013年Uber进入中国后,Uber模式在多地遇到政策反弹。早在今年1月,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多地的Uber专车被认定为涉嫌从事非法营运即俗称的“黑车”。
而放眼全球,Uber与各国政府的博弈也在每天进行,在此之前,Uber曾在全球诸多城市遭封杀。如果把Uber遭遇过的麻烦一一列举出来,将会是一个长长的名单。
仅以亚洲为例,早在去年7月21日,韩国首尔市政府就公开表示封杀打车应用Uber,称其违反了韩国法律,即未注册的私人或租赁车辆不得用于付费的出租车服务。
Uber在日本福冈市试点的拼车服务则因法律法规遭到封杀。
此外,泰国曼谷交通管理部门也颁布法令,要求Uber立即关闭业务,以解决该公司司机缺乏管理登记,以及商业保险等问题。
因为Uber司机涉嫌强奸女乘客,印度新德里政府对Uber颁发了禁令,阻止其在新德里展开任何形式的服务。
然而,接踵而来的资本似乎并不担心这些政策风险。
由于Uber、Airbnb这些共享经济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所以这些公司在不断接收新传票的同时,资本市场给它们的估值却越来越高。
2014年12月,百度[微博]宣布战略投资Uber。在此之前,Uber刚宣布获得1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了400亿美元。分析人士称,百度此次战略入股Uber,投资金额或不高于6亿美元。照此计算,百度在Uber的占股约为1.5%。
而这背后,五年间Uber估值从20万飙升到400多亿美元,不断刷新行业承受力,如今在中国恐怕只有小米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了。
当Uber不再低调之后
对于专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下几家专车公司。只不过,在之前的几波大讨论中,Uber并不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去年8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下发《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对租赁汽车、私家车等进行严格界定。严禁私家车辆或其他非租赁企业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而且汽车租赁经营者购置车辆须向监管部门申报备案。“矛头”直指目前风头正劲的专车市场。
相当默契的沉寂之后,最先开口回应的是易到用车,并发出公开声明。当时刚进入北京市场不久的Uber并没有公开发声。
“这不是一个北京特色的(事件),包括美国在内的我们一些市场也是有一些政策的不确定性的,当然每个市场都不一样。”Uber北京地区负责人姜智亚后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解释道。
当时的Uber在中国市场表现得足够低调。相比高调杀入专车市场的滴滴快的,以及主动迎战的易到用车,Uber似乎乐于偏安一隅。
不仅如此,在品牌营销上,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Uber的入驻都显得静悄悄。
在姜智亚看来,Uber完全是靠客户口碑营销。“如果我们花一大笔钱的话也可能拥有很多用户,可这些客户有可能很多就流失了,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意思,我们宁愿让更多人来体验,然后希望他们保留在我们这个系统上。”
2015年初,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的一张罚单,把从2014年年末成功高烧至今的专车大讨论再一次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按照上海媒体报道,因将私家车纳入其商业运营平台使得滴滴专车被上海交通执法部门认定存在非法营业行为。随后,继沈阳、南京、上海等多地严查专车之后,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在机场、火车站和繁华商业街区“搜捕”专车。
但这些风波仍然和Uber无关。
烦恼似乎是从Uber在中国逐步走出低调开始。
4月底Uber在上海推出“一键叫直升机服务”,在上海打开Uber客户端,点击“直升机”一栏,你就能花2999元打一架“飞的”,俯瞰上海,这是继Uber在杭州推出“一键叫船”后又一次特殊化的服务。
为了吸引用户,并拓展各种业务,Uber今年还开展了各类营销活动去主动制造关注点,包括“CEO司机”、“暖男酷车”行动等各种噱头式营销。与此同时,Uber多地公司相继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