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长油“二重”的落败史 重型机械巨头缘何直线下坠
李超
留给*ST二重的时间不多了。
8月25日,*ST二重发布2014年半年报,公司营业收入19.37亿元,同比减少34.25%,归属股东净利润为-9.36亿元。
*ST二重提示,因公司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暂停上市。若公司2014年年度经营业绩继续亏损,公司股票可能在当年年报公布后终止上市交易。
此前,7月份的最后一天,*ST二重单独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尽管公司“努力扭转公司经营状况,但由于当前重机行业形势仍未明显好转,能否实现2014年扭亏、恢复上市尚存在不确定性”。
这一切都暗示着*ST二重成为第二个长油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如果一切成真,它将成为第二支央企退市股。
从四年前上市时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路到尽头,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重型机械企业像坐过山车一般,体验了一把直线下坠的滋味。
仅仅四年时光,*ST二重何以败落至此?
尴尬的投资
2010年,曾因各种原因于2008年冲击资本市场未果的二重集团终于如愿以偿,顺利登陆上交所[微博]。而巧合的是,这两年的两笔投资决策,亦成为*ST二重“罪与罚”的开始。
2008年,作为当年“四万亿”投资规划重头戏之一的国产大飞机项目正式上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亦在上海揭牌成立,按照业内的说法,“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要求10年左右搞出来”。
作为大飞机的配套项目,相关的设备和器械制造项目也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开始在重机制造类国企中竞标。西安某企业和二重集团进入最后的争夺,最终二重集团凭借技术研发优势和独立制造能力竞标成功。
竞标成功后,二重集团投入巨资进行项目建设,并于当年发行7年期债券,募集资金8亿元。据接近二重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大飞机项目时至今日处于投入阶段,对企业来说,短期就是资金的无底洞,二重集团很有可能受此拖累”。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2008年项目上线当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曾公开表示,“大飞机项目在今后三到五年要投入600亿元,而到最终投放市场,相关投入总体上将达到2000亿元”。
另一项投资则为风靡一时又备受争议的核工业项目。2008年,二重集团镇江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约80-85亿元,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投资约24亿元,用地1200亩,主要建设重型成套产品、核电产品、石化装备、炼油设备、加氢容器锻件、风电设备、大型曲轴、大型钢构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基地,并预计建设一座起重能力达1500―2000吨的重装码头。
客观的说,在2008年核电项目建设尚未形成热潮的情况下,二重的布局具有相当程度的前瞻性,经过几年的酝酿,其在三代核电技术的储备方面已经接近一重的水平。
2010年,气候变暖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作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核电被广泛讨论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核电项目建设热潮。彼时,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占世界在建57台机组的40%,国家能源局官员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核电建设将掀起高潮。2010年1月,*ST二重正式登陆主板,其所拥有的核项目建设能力和技术储备一度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股价也一度超过16元,创下历史高点。
但好景不长,就在所有人都押宝核电项目的时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使福岛核电站严重受损,造成了著名的“福岛核泄露”事件。
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核电热潮不啻为一次巨大的打击。当年3月17日,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要求“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检”,这个“暂停令”至今已超过三年,期间虽有多次重启核电的传闻,但都因争议过大遭搁浅。“暂停令”对*ST二重打击明显,很多核电项目沦为“烂尾”工程,公司所持的30多亿核项目订单,大部分来自2009年。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受此影响,公司很多在手的核电合同、订单无法落实,镇江项目投资无法收回,贷款投入的资金也沉在了里面”。
因为核概念,2010年也成为*ST二重受机构关注最多的一年,资产公司、银行、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出现在股东名单中。而时至今日,这份名单中,第3到10位股东均为自然人,除了母公司和财务公司外,机构投资者已经难觅踪影。
失去的四年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二重”)始建于1958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和我国最大、最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2010年旗下子公司二重重装(601268.SH)上市 。
作为一家国有上市公司,*ST二重浓重的体制包袱使其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出于“船大难掉头”的境地。首当其冲的就是其沉重的人力资源成本,据二重内部员工透露,“二重多年以来对生产性岗位的补强一直欠缺,大部分招聘人员走上了行政岗位和管理岗位,管理岗和一线工人的比重一度达到1:1”。
据接近二重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2013年整体并入国机集团重组后,“公司正实行大规模的裁员,主要裁员对象为临退休的管理层,大约裁员规模不低于1000人”。
企业经营方面的调整早在*ST二重上市当年就已经开始,彼时,“四万亿”投资的盛宴接近尾声,被冲昏头脑的企业争食着这轮投资盛宴中最后的甜点。
2009年,钢铁行业对公司利润的贡献超过50%,在手订单也超过40%,冶金设备仍牢牢占据着利润贡献率第一把交椅的位置。2010年,*ST二重开始推行产品结构调整,以清洁能源发电设备、重型压力容器为代表的低碳领域产品占到新增订单60%以上,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中机械产品销售收入的 50%以上,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成功取代冶金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这种调整至少在当年看上去是成功的。之后,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并在2012年深陷调整泥潭,上下游产业均受波及。卓创资讯钢铁行业分析师刘新伟告诉经济观察报,“钢铁行业目前是一直在下跌的过程中,到现在都没有见底”。
梳理*ST二重最近三年的年报会发现,公司推进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均未能完全实现盈利,多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以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为例,该项目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1亿元,同比下降约20%;2012年再次大降77%,仅收入4.77亿元;2013年该项目收入回暖,达到9.6亿元,但同时营业利润率下降28%,营业成本大增64.9%。
针对最近几年的调整和企业面临的局面,*ST二重表示,“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公司所处的重机行业市场未见好转,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公司经营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按照目前的局面,如果在最后四个月“保壳”失败,*ST二重将正式退市。当然,从二重集团50余年的历史上看,*ST二重所经历的四年上市时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恰恰就是这四年,成为时代变革中最重要的四年:旧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宏观经济进入换挡轨道中,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正在煎熬着每一个与之相关的行业:有些人会存活下来,而有些人注定会离开。
在这四年中,*ST二重所经历的一切和失去的机会,无论是因为时运不济也好,还是命途多舛也罢,都是时代转换的最好注脚。对于无法完全决定自身命运但又被裹挟于时代转折大潮中的国有企业来说,告别旧的行业生态,找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路径已经显得越来越急迫。
如果不能,类似*ST二重的悲剧将会继续重演,而这些悲剧的主角,都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转折中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