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最深伤害”拷问工人安全
王佑 黄立俊 章轲 王培霖 林馨
“8・2”昆山特大爆炸事故令“粉尘爆炸”这个相对陌生的名词进入公众视野。什么是粉尘爆炸?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粉尘爆炸?粉尘爆炸是不是金属加工等行业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一财经日报》结合昆山当地的调查和采访以及金属材料专家的分析,拼接出一幅企业工艺落后、操作不合规程、除尘设备配置不合理或未充分使用等因素叠加,导致悲剧发生的图景。
粉尘爆炸
8月3日一早,距爆炸发生还不到24小时,中荣金属的工人王洋(化名)就来到了昆山市南河路189号,希望在厂门口能遇上自己车间的负责人,问问工厂的近况,以及上个月的工资该怎么算。
“他不在这里。”瘦弱的王洋有些失落。正准备离开时,忽然听到附近传来痛哭声,扭头一看,是一个穿着花格裙的老妇人。
“可能是哪个同事的家属,还没找到人。”王洋低声说。
据昆山市市长路军通报,截至3日晚间,在院治疗的伤员186人,死亡71人。公安机关已开始为伤亡者直系家属采集DNA,以便对伤亡者身份进行详细登记。
据记者了解,伤者分散在15家医疗机构抢救。不少伤者因为面目已被烧伤,加上气管切开无法说话,医院难以对上号,也无法在短期内告知家属。
经初步调查,此次事故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遇明火导致爆炸。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礼敬说,当粉尘悬浮于空中,达到爆炸浓度极限时,遇到火源(包括明火、静电、摩擦等)就会发生爆炸。
相关专家表示,粉尘爆炸属于工厂爆炸事故里最具危害的爆炸之一,作业车间越是密闭爆炸威力越大。早在1987年,黑龙江哈尔滨就曾发生了一起造成58死、170多人受伤的粉尘爆炸事故。
现场一名专业人士也对媒体表示,按照规定,这种车间的安全要求极高,无论是粉尘浓度、通风还是明火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据中荣金属多名工人对《第一财经日报》称,该厂抛光车间的环境很差:“污染这么严重,能不出事吗?”
落后的手工抛光
中荣金属是美国通用汽车全球供应商戴卡的供应商,又被视作通用汽车的二级供应商。这家创办于1998年的台资企业,坐落于昆山经济开发区,从事铝合金表面处理,它的核心产品是轮毂。
据多名工人说,中荣金属有几个车间:抛光、抛铜和电镀,这回爆炸的地点为抛光车间,也是人最多的地方。
抛光车间当天上班的约有260人,工人分布在上下两层。总计30多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8人左右。
对于车间环境,曾在抛光和抛铜车间分别工作过的王洋形容“不是一般的差”。每当他走进抛光车间,就是雾蒙蒙一片。通过该车间,都要用衬衫领口捂着嘴。
“如果是第一次来公司的人,很可能因为粉尘过重而看不清生产线上的人。”他说。
据某机械厂一名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中荣金属的车间环境之所以那么差,主要因为其抛光工序落后,是“用手抛光”。
据介绍,抛光一般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喷砂,利用压缩空气将砂粉高速喷向工件,达到表面光整,另一种则是人工利用砂纸对工件进行抛光处理。多名中荣金属工人证实,他们车间确实就是戴着手套人工抛光的。
上述机械厂人士说:“人工抛光时,灰尘就满天飞,其后果是使灰尘凝聚,一旦集成块状、遇到明火就会爆炸。”而如果是环保型的自动 光机,可把灰尘吸附,进入一个集成系统,再经水喷淋作业后,灰尘就会沉淀。不过,环保型的自动抛光机比较昂贵。
不可靠的除尘措施
抛光工艺落后,产生大量粉尘,那么,该车间的除尘措施又如何呢?
据工人描述,工厂的生产线上有吸尘器,在外面大电机的作用下,会将粉尘通过铁管带出。工人工位的上方也有一个小的通风口,但车间里面依然显得较热,粉尘也很大。
网上流传的一份《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环保整改方案》(下称“整改方案”)提及:“(昆山中荣)采用喷气式布袋集尘,重点针对粉尘的去除,工艺针对性强,处理效果明显。目前市场上的喷气式布袋工艺除尘的效率可达95%以上。”
该文件注明日期为2012年12月,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科院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具。据称,中荣金属装有8台此类除尘设施。上述整改方案的撰写方甚至认为工厂粉尘较少,这8台设施“处理能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损失”。
假设上述文件为真,中荣金属拥有8台布袋工艺除尘设备,且该设备除尘效率为95%,为何车间内粉尘污染依然严重?上述机械厂人士猜测,或者中荣金属的8台装置并未全部开启;或者该装置的粉尘去除效率被夸大了,粉尘即便被吸附,还可能通过管道倒流。
金属材料专家李诚(化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则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说,用喷气式布袋集尘系统来处理热敏性金属粉末,反而是很危险的。因为从吸尘管道经收集口再到收集容器的通道中,会聚集很多粉末,这些粉末极容易发生摩擦并导致事故。
李诚称,热敏性金属粉末的正确除尘措施,应在通风设备上面采用静电富集方法,就是利用类似磁铁的原理对粉末进行吸附,而不是进行抽风过滤。抽风过滤设备在启动时的震动容易引起粉尘摩擦,产生静电,导致爆炸。
“但是,静电富集方法的成本很高,可能与企业的效益追求不匹配。”李诚说。
李诚表示,铝的熔点为500多度,而闪燃和堆燃时温度可以达到2000度以上。金属粉末闪燃几乎无法灭火,而铝粉闪燃时遇水会产生氢气,发生二次爆炸。这种火灾也无法用泡沫灭火剂扑灭,只能用大量食盐来堆叠隔绝。
此外,厂房内照片显示,未加工的轮毂氧化变黑,说明粉尘爆炸后燃烧时间不太久――如果燃烧很久,就不会呈黑色,所有受伤者都是遭遇瞬间闪燃,而非被明火灼伤。
劳防用品简陋
中荣金属的人员防护也可能是不到位的。
李诚据现场照片推测,人工抛光作业使工人身上沾染了铝粉,遭遇闪燃时,工人的衣服会发生大面积燃烧,造成严重灼伤。
李诚说,受伤工人之所以很多面部严重烧伤,是因为呼吸导致口罩外吸附了很多铝粉。至于事故鉴定,可以做工人衣物上铝浓度的检测。这种烧伤会导致非常深层的伤害,稻难复原。
该厂一名杨姓女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抛光车间工人的基本防护装备是口罩、手套、黑色的大褂加围裙。为了防止灰尘进入口腔,有的人会将口罩上的绳子拴上铁丝,绑在头部后侧。公司每周会发一副口罩和一副手套;如果不够用,就要自己买,有部分工人一次性会套上三四个口罩用来防尘。
“抛光车间环境差,抛铜车间也好不到哪里去。”她说,抛铜车间的大褂是红色的,铜粉经常洒落在脸上、脖子上,搞得到处都是。以前每隔1~2周,中荣金属还会发一些药膏给工人涂抹,现在药膏也没有了,有时候铜粉掉落在身上就会起痱子,“受不了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去挠。”杨女士说。
昆山台企之弊
中荣金属的问题可能并非个别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作为国内最密集的台资企业集中地,多年来,昆山部分台企的工作状况一直为人诟病。
有知情人士对记者反映,在昆山的一些台资企业管理粗暴,甚至工人工余时间都没有出厂自由,更不要谈福利待遇。
一名曾经在昆山外资企业工作过的人士告诉本报:“懂点‘行情’的人都知道,要到昆山的外企打工,第一选择是欧美企业,其次是日资企业,最后才是台资企业。”
昆山一名干部告诉本报,一些台资企业引进的生产设备陈旧、劳动安全防护措施不配套、作业场所不符合国家标准,接触毒粉尘危害的车间、岗位缺乏保护措施,个别车间有毒气体超标。
“一个原因是台资企业太多,到处是开发区,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台资企业,政府管不过来;另一个原因是到台企打工的基本上是外地打工者,管理相对松散。”一位了解昆山情况的知情人士对本报称。
他还分析,部分资方单纯追求高额利润,短期行为严重。在劳动条件上不愿意做必要的投入,甚至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各种隐患和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