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商讯


国内唯一发泡餐具处理厂夭折

  徐燕燕

  从当年的盲目禁止,到如今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原罪”归根结底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回收利用体系缺失。但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直至目前,国内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回收利用体系仍未建成。

  位于江苏昆山的保绿塑料资源再生处理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处置和循环利用的工厂,但是目前工厂已经停运多年。

  时间倒回1997年,那时北京和广州已经尝试建立回收体系。台湾保绿基金会(1991年由台湾12家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联合筹资成立,负责回收处理发泡餐盒和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等)分别投资了北京保绿和广州保绿,专门回收处置发泡餐盒。

  直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提出对发泡餐盒的禁令后,以上回收体系的试点都纷纷画上句号。

  但全国范围内,还有上海市并没有完全淘汰发泡餐盒,并于2000年6月20日印发了《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84号令),提出对本市的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实行“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原则。

  上海市政府还提出“3分钱”工程,就是上海相关部门根据各家发泡餐盒企业的生产规模,估算出每家企业的产销数字。企业定期按照一个餐盒3分钱的回收处置费上交上海市财政,企业获得专属环保标签。上海财政根据一个餐盒处置工厂拿0.5分钱、回收环节1.5分钱、执法管理部门1分钱的分配原则,统一拨款。

  为了配套84号令,1999年下半年昆山保绿成立,台湾保绿基金会秘书长黄隆滨担任总经理。曾在昆山保绿负责稽查工作的金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昆山保绿是由当时在上海最大的5家发泡餐盒生产企业出资成立,台湾保绿提供技术和经验。

  但这样的试点最终以失败而告吹。

  本报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昆山保绿工厂依然存在,但早已不再运行。

  金煜告诉本报记者,在公司成立之初,前端的回收环节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上海市各个区县的环卫部门负责一次性发泡餐盒的回收并进行初步清洁,并定期运送到昆山保绿,昆山保绿进一步进行清洗、粉碎、重新造粒,最终的产品卖给相框制造等企业。

  但是高价“买入”,低价“卖出”,决定了这笔买卖必须依赖补贴才能存活。

  “每包餐盒大约500个,打包过来9块钱一包,一个饭盒的重量在4克左右,一袋大约2公斤,相当于1吨废品4500元;造成粒子之后,只能卖到3000~4000元一吨,还要刨除加工费、运费、人工,所以如果不依靠补贴,这必定是赔钱的生意。”金煜告诉记者。

  但好景不长,金煜告诉记者,2004年前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商家就“悄然”进军上海。在价格方面,由于本地企业要上交每个餐盒“3分钱”,和外来产品相比,一袋餐盒(大约500~600个)的价格就要高出15~18元钱,而一袋餐盒的利润也就三四元钱。

  这样的结果就是,下游的经销商不会选择本地产品。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提供的数据是:上海每天消耗200多万个一次性塑料餐具,其中发泡餐具100多万个。而供应上海市场的发泡餐具生产厂家,有2/3以上都在外地。

  最终上海本地的生产企业拒绝上交“3分钱”,失去政府财政补贴的昆山保绿也就无法继续下去。如今,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一年,金煜对本报记者说,昆山保绿如果继续运行,应该将华东地区的生产厂家汇集起来,否则问题没办法解决。





上一篇:龙煤集团三天发生两起矿难 事故造成5人死亡
下一篇:百盛2年关闭至少6家门店 业内称管理层缺乏进取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