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商讯


花园生物四年坚守难解IPO困境

  花园生物四年“坚守”难解IPO困境

  花园生物不仅业绩风光不再,更身陷业绩波动剧烈、职工股被清退、利润依赖出口退税、客户尤其是境外客户集中度过高、流动负债偏大、关联交易频繁、所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等质疑难以“自清”。

  融资中国记者王迪 / 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境亦同”。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花园生物”)在通过发审会第四个年头之际,IPO前景却一如既往的难以预料。

  遥望2010年,其时已为维生素D3行业龙头的花园生物各项指标堪称优秀。《融资中国》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2007年到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25亿元、1.33亿元和1.97亿元,呈稳步上升态势。

  现实境况却是,花园生物不但业绩表现风光不再,更身陷业绩波动剧烈、职工股被清退、利润依赖出口退税、客户尤其是境外客户集中度过高、流动负债偏大、关联交易频繁、所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等质疑难以“自清”。

  行业颓势波及花园生物

  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有医药级、食品级和饲料级之分,是人和动物体内骨骼正常钙化所必需的营养素。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提高血液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骨骼的钙化。因其独特的功能,维生素D3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2011至今,随着国内维生素D3厂家的数量激增,维生素D3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化,维生素D3价格一路下跌近5倍。近期虽有所上涨,但仅取决于厂家的供货意愿和原材料的供应情况,与行业周期性涨跌无关。业内人士预见,2014年或将是维生素D3动荡的一年,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维生素行业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维生素行业已形成与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分庭抗礼的竞争格局。在维生素D3领域,已形成了以花园生物、荷兰帝斯曼等为主的第一梯队,和以台州海盛、新和成、厦门金达威等为主的第二梯队。

  目前,除了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维生素 D3行业主要生产企业均在中国。花园生物是国内乃至全球维生素D3销量最大的生产企业,产品有饲料级、食品级和医药级,较为齐全。招股书显示,2008年花园生物维生素D3销量3363吨,占全球总销量44.73%,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部分维生素品种已经进入到高度集中阶段。花园生物作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供应商,致力于打造完整的维生素D3上下游产业链,并拥有多项自主研究成果。但相较于竞争对手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等维生素品种齐全的、已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的企业弱势明显:花园生物维生素D3系列产品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8%,未来的业绩增长,将会受到维生素D3行业价格波动带来的较大影响。“花园生物主营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存在产品品种单一的缺陷,行业颓势将会使花园生物受到波及和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持续盈利能力有待观察

  花园生物维生素 D3系列产品(含中间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主要面对美国、欧洲市场。报告期内,花园生物产品出口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67%、69.12%、74.83%、75.15%。其中,报告期内花园生物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大客户中,德国巴斯夫、荷兰ORFFA、荷兰PROVIMI、美国AGD、安迪苏(上海)等公司的名字反复出现。

  《融资中国》记者查询招股书发现,2007年至2010年Q1,来自上述公司的销售额分别为7502.45 万元、7289.85万元、12418.30万元、3934.68万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59.79%、54.81%、62.95%、67.67%,客户集中度较高。

  花园生物产的维生素D3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其中“氧化还原法工艺“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但从花园生物自身运营来看,其核心技术优势趋于弱化。

  招股书显示,2000年8月,花园集团将其出资 2000万元取得的维生素D3生产工艺项下所有的权利全部转让给了花园生物。该工艺独占使用许可已于 2010年5月15日到期。若在期满后无法继续取得中科院理化所的独占许可或中科院理化所将其实验室成果许可第三方使用以及向第三方转让,花园生物将面临非独占风险。

  花园生物承认:维生素D3核心技术的获得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投入和积累,因此拥有稳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由于目前企业间科技人才争夺较为激烈,不能排除科技人才的流失,以及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

  此外,花园高科高居不下的负债率也一直备受媒体诟病。2009年资产负债率高达69.85%,同期金达威负债率仅为50.02%。截至2009年12月底,花园高科2.13亿元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为2.12亿元,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超过99%,面临短期偿债压力。

  股权变更背后隐现利益博弈

  2003年6月,有意逐鹿资本市场的“浙江花园生物高科有限公司(下称“花园有限”)”整体变更为“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全部为花园有限原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改制之前的2000年,花园集团为上马维生素D3项目,向集团内部职工和社会募集数千万资金。这些资金以职工持股会的名义,形成对花园集团的持股。

  《融资中国》记者注意到,在随后2002年11月份的一次增资中,花园生物实际控制人邵钦祥女儿邵君芳以货币资金 586.5万元认购了510万元的新增注册资本出资额,并跻身为花园有限的第二大股东(占股9.82%)。

  改制设立完成后,花园生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变更:

  2006年9月,自然人股东骆天士以1.08元/股将其持有的公司2.88%股权共计151.13万股转让给邵君芳。邵君芳持股比例增加到12.70%,持股数量达到664.99万股。同年12月,花园集团将其持有的公司 59.24%股权,共计3103.59万股以每股1元的价格转让给祥云科技。至此,祥云科技成为花园生物的第一大股东。

  2007年12月,花园生物股东再次进行了股权转让。其中,花园生物转出363.3万股,邵君芳转出166.99万股,转让价格均为3 元/股。

  2008年6月,祥云科技将其持有的100万股股权转让给浙江信达,转让价格为6.5元/股。7月,祥云科技以其持有的公司1025万股股权置换中国信达拥有的对浙江富天集团有限公司和花园集团的6662.5万元的债权,置换价格为6.5元/股。置换完成后,中国信达免除了对富天集团、花园集团的利息债权 3166.66万元。

  2009年4月,王剑敏等9位自然人将其持有的合计 281.5 万股转让给祥云科技,转让价格为3.45元/股。邵君芳将其持有的125 万股股权以6.9元/股转让给自然人股东郑立,转让价格为远高出其他自然人股东同时间3元每股的转让价格。

  2011年,加速上市的花园生物大股东对职工股以每股1元的成本价进行了清退。让人不解的是,花园生物招股书及“股本演变情况的说明”中对前述职工持股情况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

  对此,证监会[微博]深圳监管专员办事处顾问宋清辉在接受《融资中国》记者采访时直言:“花园生物大股东采取对职工股以成本价方式进行野蛮清退的行为,是公司治理不成熟的表现,与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存在距离。”他指出,“花园生物披露的股权变更情况,没有对影响到投资者利益的细节进行披露令人生疑,违背了监管层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突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






上一篇:依顿电子二度IPO:业绩波动风险存隐忧
下一篇:新澳纺织冲刺IPO难掩忧伤:净利润明增暗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