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说巴西总统邀习近平主席亲临观看世界杯决赛,看到这个头条新闻,才真的感觉到世界杯是临近了。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仔细的观察世界杯之后,很奇怪的发现,世界杯和奥运会可完全是不一样的。
不客气的说,只要是每逢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经济层面都会遭遇一些波折。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美国经济衰退。1994年美国世界杯,美国债券市场崩盘,波及各发达市场。1998年法国世界杯,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康涅狄格州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2006年德国世界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危机。2010年南非世界杯,欧元区危机爆发。
也难怪一些国外的经济学家深思了:2014年世界杯,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出现?
我估计以前大家肯定是这么想的,所谓的世界杯经济就是拉动消费。但事实上,世界杯与奥运会其经济产出有着一个决定性的不同――代价。
奥运会虽然影响力巨大,然而对于观众来说,并不会专门为了特定的某一场甚至多场比赛而熬夜、旷工。世界杯就完全不同了,每年的世界杯期间,主办国以及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享受旅游、住宿、餐饮、服装等带动的消费增长同时,还必须算另外一笔账――旷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
以南非世界杯为例,2010年世界杯期间,有统计的32强国家,凡有各自球队比赛时,所在国都纷纷宣布学校停课,企、事业单位停工等政策,以便员工观看世界杯,这背后导致的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00亿美元之巨。其中,作为欧洲经济支柱的德国,损失接近20亿美元。要是考虑到整个赛事超过10亿人的观看规模,损失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加巨大。
来看看足球最疯狂的英国,当时英格兰队小组赛连平[微博]两场,进入最后一场生死战,而比赛恰巧是英国时间的下午三点。为了给国家队加油,当时英国900万工人总共找出了3000多万个完全不同的借口和理由进行旷工。以英国、德国在整个欧洲的地位,咱们要说南非世界杯加剧了欧债危机的蔓延,这可一点都没冤枉他。
估计这次世界杯,中国足球又要迎来一个如坐针毡的时节了,每逢全球性的足球盛事,国足都被拿来调侃一番,这是惯例。13亿人为什么挑不出11个球员,这是中国球迷挂在嘴边的一问题。这种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可能恰恰存在于经济之中。
要说全球的足球运动水平,实际上恰恰是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你看全球最富有的几个国家,其足球水平也非常了得,02年韩日世界杯,七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六国打入世界杯决赛圈,这些国家GDP总和当时占全球GDP的84%,足球与经济之间息息相关,当然除了南美比较特殊。
这种联动肯定有道理。全球足球整体实力最强的当属欧洲,而欧洲恰恰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全球最富裕的几个地区之一。足球作为大场地运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奢侈品”。对比中国拿手的田径运动,足球的硬件投入工程更加浩大。所以,我们体育上传统的举国体制,并没有延伸到足球的领域。实际上也可以算是在成本制约下的二选一抉择――既然要装点门面,那么肯定选便宜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印度。这个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居然不仅足球水平低,田径运动项目也是这样。08年奥运会拿到金牌零的突破,举国都欢腾了。可见所谓13亿人挑运动员的命题,是完全不成立的。
另一个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是,欧洲不仅仅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客观条件――高福利。特别是对比中国和印度来说,欧洲的人均福利优势明显。
足球运动,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所谓艺人,其实就很像了。如果不红,如果踢得不好,恐怕前期投入就真的是血本无归。所以我们看到投身演艺的相当部分艺人,都有着雄厚的家底。足球也一样,社会福利的完善,实际上是普通公众投身于足球运动的基础。越丰厚的福利机制,意味着公众在选择职业上的艰难程度越低,也因此,同样一个职业所面临的人群范围也越大。换句话说,在欧洲高福利模式下,足球确实是一个全民运动。而中国则恰恰相反,福利机制刚刚起步,使得足球在中国的定位更多的是爱好而非职业。这种模式之下,所谓的13亿人口,真正会把职业定位划定在足球领域的就非常有限了。
举个美国的例子。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其田径场上的绝对优势,绝不仅仅是靠身体素质支撑的,技术、参与人口等等因素,都成为最终结果的一部分。而抛开南美不谈,像非洲和中东这样的地方,因为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实力的疲软,也恰恰一直没有什么足球上的建树。而亚洲方面,日本韩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这两个国家恰恰是90年代东亚经济腾飞中的领导者。
可以说,足球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其背后最直观也最大化的体现着经济这一同样全球性因素在漫长时间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背后,中国足球的艰难进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新兴经济体与国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距离。
(编辑:付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