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商社消息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赵晖)上世纪中期,荷兰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随即引发了一轮天然气开发热潮。天然气出口剧增,经济一片繁荣。然而,大量且持续的国际收支盈余导致荷兰盾汇率大幅升值,削弱了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制造业出口形成严重打压,并由此带来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
这种因资源领域出口增加而导致其他出口领域竞争力下降的现象被定义为“荷兰病”。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的拉美是“荷兰病”的高危地区。如今,许多拉美国家出现的“去制造业化”现象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和担忧。一些专家认为,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拉美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亟待推进。
“去制造业化”现象成因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兴经济体对原材料进口的旺盛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不少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拉美国家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期”:经常项目出现盈余,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双双增加。这为当地政府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积累了雄厚资本,利于抵御金融危机冲击。
受市场利好因素刺激,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初级产品出口大国通过一系列产业刺激政策,加大了对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力度。与此相比,制造业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融资成本和税收压力居高不下使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根据联合国[微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下称拉加经委会)的统计数据,2001年至2011年期间,拉美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200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41.1%,而到2011年,这一比重已增至60.7%。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吴国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部分拉美国家进行的工业初级产品化政策是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指引下做出的结构性调整,利用了外部有利环境和自身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基本上是顺应了当时市场变化而做出的转型。
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脆弱性
近年来,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初级产品出口的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荷兰病”的症状也在逐渐显现。
根据拉加经委会日前公布的2013年拉美经济初步评估报告,2013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约2.6%,低于此前预测的3%。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微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也修正了各自的经济预期数字,分别从年中预测的3.3%和3.5%下调至2.5%和2.75%。
不论2013年的最终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13年将成为自2010以来连续第三个经济增长减速的年份。拉加经委会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达到近期历史高位的5.8%后,2011年、2012年持续下滑,分别为4.3%和3.1%。
尽管导致拉美经济出现下滑的因素很多,各国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上述国际组织一致认为,新兴市场需求减少以及初级产品价格波动是一个突出原因。2013年,智利和秘鲁的最主要出口产品――铜的价格年均下降了7.6%,黄金的价格则跌去了13.1%。这表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拉美国家的贸易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对此,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阿莉西亚・席龙对新华社记者说,这种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是拉美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因为这“会使拉美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脆弱状态”。
席龙解释说,造成这种脆弱性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化。拉美国家和企业并不能决定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各个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投机因素加剧了价格的波动性。而拉美国家对于这种波动性只能被动接受,缺少足够的议价能力。
拉美结构性调整在所难免
诚然,“去制造业化”是一些拉美国家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今,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转型压力,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在所难免。
在外需不振的大环境下,拉美国家在转型中纷纷以拉动国内需求为第一要务,目标是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制造业能够提供稳定就业,因此成为拉美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重点领域。
为保证制造业的中长期发展,一些拉美国家积极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投向制造业,而对外资进入农业和采掘业进行限制。例如,2012年,巴西制造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256.5亿美元,是自然资源领域的近3倍。
对于拉美国家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以及新的吸引外资动向,吴国平指出,有意到拉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并随之调整投资策略,不要只关注资源性产业,还可以在制造业方面寻求新的投资机遇,实现投资多样化。
他鼓励中国从事进出口加工的中小企业到拉美投资设厂,依托拉美国家庞大的市场以及靠近美国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拉美国家刺激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当地进行生产销售。另外,也可以发挥自身熟悉国内市场需求的优势,生产一些在拉美加工后返销中国的产品,开辟全新商路,拓展中国和拉美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