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高歌猛进的2013年之后,股市在呜咽声中开始了2014年。这种不正常的下挫令投资者进退两难:现在抛售可能保护他们不因股市进一步下跌而受损,但也意味着他们或许会错失大多数专家仍预测今年将会出现的上涨。
在今年前七个交易日,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0.8%。以股市标准衡量,这不算是大幅下跌,但仍然是明显偏离了常态。
新的投资资金通常会在一年之初推高股市。自道琼斯指数1896年推出以来,这支蓝筹股指数有三分之二的年头都在1月前七个交易日上涨。在截至2013年的20年中,这种上涨趋势更为一致,70%的时间都是如此。去年道指在前七个交易日上涨2.8%。
但今年,股市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开年下跌。很多投资经理认为这是市场动向不定的信号。
在贝莱德(BlackRock Inc。)负责规模58亿美元的多元资产收益基金(Multi-Asset Income Fund)的弗雷德里克斯(Michael Fredericks)说,股市目前可能略微下挫,消化去年的结果。贝莱德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总额达4.1万亿美元。
投资者越来越焦虑,因为自2011年夏季以来,道指尚未经历过大幅下跌。在去年飙升了27%之后,很多人担心其涨幅太大、速度太快。他们对于在股市投放大量新资金犹豫不决。
但他们对抛售也同样犹豫。去年受到惊吓而抛售的投资者错失了可观的上涨机会。很多投资经理不希望今年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少人预期股市今年将上涨8%至10%,包括股息。他们还说,在等待股市上涨时愿意忍受下跌行情。
伊利诺伊州莱尔(Lisle)管理着36亿美元资金的OakBrook Investments联席首席投资长桑普森(Janna Sampson)说,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我肯定不会再增加股票敞口,但也不会撤出。
她说,投资者进退两难,整个市场都处于窄幅波动状态,没有人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人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
投资者对于上周五疲弱就业报告的反应就是个例子。去年12月份新增就业岗位是近三年来最低的,但道指上周五仅下跌0.05%,纳斯达克[微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都略微上涨。投资者没有沮丧到进行太多抛售的程度,但也没有进行太多的买进。
投资者举棋不定的另一个信号可见于债券市场。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价格从去年10月底开始下跌,因人们普遍预期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即将开始削减购债刺激计划。上个月,美联储宣布将从本月起开始缩减购债。
但今年伊始,投资者们纷纷掉转方向,推高债券价格,令收益率走低。这可能只是一次暂时性的反弹,与股市的下挫相对应。但它也反映出投资者担心经济不如预期强劲。经济不及预期强劲时,债券的吸引力会增强,而股票的吸引力减弱。
贝莱德的弗雷德里克斯说,在去年的大幅上涨后,市场的价格已经将更快的经济增长考虑在内。短期内要想继续上涨,我们将需要来自经济的更多惊喜。他说,如果经济没有好消息,股市可能难以维持涨势。
但尽管存在这样的不确定,弗雷德里克斯不准备做空股票。实际上,他一直在买进一些涨幅不及大盘、但他认为价格吸引人的派息股票。他一直在减持高收益垃圾债券,因为这类债券价格大幅上涨,他认为其价格过高。但他认为经济将足够强劲,可为股市提供支撑。
他说,我们看好股市,我们认为对股市来说将是一个好年头。
投资者认为存在不利因素,但不想低估今年股市的上涨。投资者普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经济研究负责人之一哈里斯(Ethan Harris)上周五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除就业数据外,最近的大部分数据都相当强劲。这份报告借用美林的一则老广告语,将标题定为《看好美国》(Bullish on America)。
哈里斯写道:尽管就业报告疲弱,整体数据继续显示出惊喜。
Barclays Research在其分析中使用了几乎相同的表述:尽管就业报告不及预期,经济前景继续好转。
投资者很快将看到一些具体的证据:未来一周,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Co。)和英特尔[微博](Intel Corp。)等公司将陆续公布第四季度收益。
未来一年一个巨大的疑问是,在一个仍未开足马力前进的经济中,公司利润和销售是否将令投资者刮目相看。不久后,投资者将看到初步答案。
另外一个尚未解决的大问题是,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些投资者认为,如果市场暴跌,美联储将再次介入扩大刺激措施。这种希望可以强化这样一个观点:放弃股市是愚蠢之举。目前为止,相比去年12月中旬的水平,债券价格仍略低,而股市仍较高,表明投资者对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反应不是很强烈。
未来几周将可能由公司收益报告所主导。而私下里,投资者将试图评估刺激性资金的缩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投资经理通常将这种刺激性资金称为流动性。
贝莱德的弗雷德里克斯说,流动性是最近我们在公司里谈论颇多的问题。
E.S. Brow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