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10月8日消息,前联合国[微博]副秘书长、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Jose Antonio Ocampo)与另一位波士顿大学学者凯文-加拉赫尔(Kevin Gallagher)发表联合署名文章指出,由于迫切希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账户对中国政府的吸引力很大,但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它必须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并与强化国内监管同步进行,因为资本流动的顺周期特点使其成为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
以下是评论文章全文翻译:
随着中国经济在几十年辉煌表现之后开始放缓,资本账户自由化对中国政府的诱惑将越来越大。放开资本账户表面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尤其对于迫切希望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政府而言。但表面有时候是骗人的。
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应该对资本账户自由化持怀疑态度。根据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过去的经验,该报告认为中国应该采取渐进的、谨慎的方式开放资本账户,以免让经济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
从拉丁美洲开始一直到东亚和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最近的历史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非常强,同时资本流动也是造成的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与自由化相联系的国内金融动荡对经济增长也会造成巨大冲击。此外,无法控制非银行金融中介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现在正开始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影子银行部门对信贷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大部分学术研究还支持一个观点:金融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应该谨慎进行,应该与强化国内金融监管同步进行。就资本流动而言,这意味着保留资本账户管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以及印度――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让大家知道渐进的自由化有多么重要。许多国家都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波及俄罗斯并影响大部分新兴市场)之后才彻底明白这个道理。由于严格的资本管制,中国避免了受到传染。
即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在2012年底也建议大家谨慎为之。现在IMF认识到资本账户自由化有利有弊,“自由化需要全盘规划、选择恰当时机、循序渐进,以确保利大于弊。”而且,IMF现在将资本账户管制视为宏观审慎措施的一种,认为各国可以自主选择用它来防止经济和金融动荡。
由于资本账户的波动性对于新兴市场是主要的顺周期金融冲击之源,管制应该被作为主要的宏观审慎手段来进行抵御。这些管制应该作为其他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补充,而非替代。IMF建议给予其他政策更高的优先级,而我们此前建议将其他政策和资本账户管制同步使用。
其实并非仅仅新兴市场需要注意过快自由化的危险。日本的例子也向我们提供了关于一种货币在国际需求日益升高时审慎开放资本账户重要性的宝贵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只允许被严格监管的金融中介来管理资本流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国际上使用日元的积极性。当海量资本眼看要涌入日本之时,政策制定者并未犹豫不决,而是想办法控制资本流入。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欧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情形。西欧的资本账户自由化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从1958年经常账户可兑换开始,直到1990年才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两年后西欧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支付系统危机,部分国家货币出现大幅贬值。
所有这些都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该在可预见的将来发生。考虑到中国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比重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中国政府应该逐步推进这一过程,并选择恰当的特定通道。
的确,中国也许是渐进和务实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典范。它不应该背离自己反复验证过的道路,而采取一种曾经让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头破血流的政策。
(松风 编译)